西城试点居民“电子通行证”
本报讯(记者 王海燕)西城区委社会工委日前在金融街街道京畿道社区中京畿道17号楼先行试点“电子通行证”,通过智能化手段做到居民进出小区精准、便捷管控。
发热门诊,是医院和新冠肺炎患者之间的第一道承压阀。工作其中的医护人员,也是感受疫情压力最大的群体之一。
将高风险工种“标准化”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地区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当地一些城镇居民注意到了一些不寻常的现象。55岁的米兰人贾科莫23日稍晚时候曾前往米兰中部的几家超市。他告诉俄新社,几家超市里都排起了长队,人们的购物车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大家都在购买如罐头、烟熏食物等能够长期储存的食品。
最让陈春丽欣慰的是,发热门诊医护团队在接诊近万名发热患者的同时,至今保持着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的记录。
疫情爆发后,发热就诊患者一度特别多。最高峰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一天接诊了1100多名患者。刚搭建的医疗设施还不完善,病人剧增且候诊时间长,部分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焦虑、情绪失控,还有患者咳嗽、打喷嚏没有使用纸巾……没有时间犹豫,必须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坚强的陈春丽在那一刻哭了。发热门诊护理团队里大多是90后,在这种考验中,他们不仅挺住了,还集体“拒绝换防”。她说,战友们的昂扬斗志和坚韧不拔,是自己坚定战胜疫情信心的最大动力。
俄新社称,针对上述现象,伦巴第大区主席阿提里奥·丰塔纳呼吁当地居民无需恐慌并保证商店供货方面将得到保障。他表示,“购买(大量)食物毫无意义”,人们应该像以前一样正常生活。
注册成功后,居民每次进入楼门前只需扫描二维码,将电子通行证展示给值守人员并等待其确认身份信息,测量体温后,即可进入,整个过程快速便捷。
“有太多像陈春丽这样的一线抗疫医护人员了。他们为了救治患者,冒着高风险、甘愿牺牲。”孙璇表示,“强制休息”能确保一线医护的身心健康。“合理轮休,才能更好对抗病魔。”
“这种场景(以前)只有在圣诞节前夕才能看到。商店里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在拿东西,手推车都装满了。”贾科莫向俄新社回顾说。
2月10日,本来是第一批上发热门诊护理团队“集体换防”的日子。9日晚上,陈春丽在微信群里向战友们通报了这个信息。
截至当地时间24日零时,意大利累计确诊病例157例,而两天前(21日前),该国仅有3人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英国广播公司(BBC)24日称,意大利现已成为确诊病例最多的欧洲国家,为控制疫情,意大利已对威尼托和伦巴第这两个“热点”地区十几个城镇采取严格的隔离封锁措施。报道还说,米兰多所学校都已关闭,原定于周二结束的威尼斯狂欢节也被提前叫停,包括几场顶级足球比赛在内的不少体育赛事都已被取消。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此前多次有居民反映纸质出入证易遗忘、易损坏、易丢失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而电子通行证的出现,避免了这些弊端。其高效快速的特点,既减轻了社区值守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居民进入楼门。
去年刚入职的95后机动护士王斌是这31位勇士中的一员。搬运物资时恰逢下雨,作为团队里5名男护之一的他忙碌一天,出了五六身汗,晚上高烧不止。2天后不烧了又主动申请上班,他向陈春丽请战:不要给我排病休了。看见你们都在一线奋斗,我在家里歇得着急。陈春丽那一刻只有感动,回复他“再休息一下,休息好后才能更好的上班。”她全然忘了,自己已连续工作多少天。
18点左右负责隔离点的两位领导和中央的领导来到了我们如家精选隔离点并亲切接见了我们驰援的医疗人员,关心我们的吃住环境和物资供应等问题并亲自下隔离通道,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负责点领导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巡视组听完汇报又奔向下一个巡查点,其实现在武汉的领导班子是最忙最累的,他们每天只能睡4小时,从大年三十开始到现在没休息过一天,为这些湖北的汉子点赞,虽然他们的身型不那么高大,可是他们的背影却无比的伟岸。
不退!把危险留给自己
临危受命顶上“火线”
2月23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管理服务部主任孙璇赶到发热门诊,宣布了医院对陈春丽等人的“强制休息令”。这一支高强度工作的31人团队,终于被按下了“暂停键”。
连续工作到第18天时,陈春丽的丈夫心疼地提醒她,新闻里报道了许多因为连续工作而猝死的案例,希望她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但陈春丽说,疫情当前,她还能多撑一会儿,以后有的是时间休息。
不过报道称,这位米兰人认为,与其说因为恐慌,不如说人们正在采取预防措施。“随着在伦巴第发现有新冠肺炎的病例,这一地区不少生产和商业活动都被暂时叫停。突然间,许多商店都关门了,(当地居民)面临着商品供应中断的问题。”
下午我们大家两两一组互相练习穿脱防护服,摸拟进隔离点的流程,反复操作查找错误,增强操作的准确性,因为在隔离点的工作中防护是第一重要的,我们不允许有半点的差错。
此后,每天早上7点不到,陈春丽就到达发热门诊。物资补给、人员调度、场地准备,人员培训、规范流程、制定预案,关注动态、安抚情绪、监督落实……在门诊管理服务部统一指挥下,陈春丽、宋芳芳带领护理团体每天忙到晚上9点才离开。随着疫情进展,她和丈夫商议,将8个月大的孩子送回老家,一心一意坚守防线。
面对这么大的检测量,怎么才能又快又好采集标本,同时降低自身感染风险?这是陈春丽琢磨最多的事情。通过和检验科多次沟通了解样本需求,加上在日常采集中积累的经验,陈春丽带领的护理小组总结出一套“标准化”采集流程:确保标本采集的正确以保证核酸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同时又用适宜的手法减轻病人采集时的不适。
与此同时,意大利连锁超市“Esselunga”的分公司代表向俄新社透露,他们在意大利北部分店的供货情况已得到了控制。“额外的订单确实造成了一些问题,但我们已经增加了供应,一切都应该会很快恢复正常。”
工作中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下班的时间,我们正准备下班时,接到通知,中央的领导要来巡查工作,大家都兴奋又紧张了起来,沒想到中央的领导都会来第一线巡查工作,可见中央对武汉的重视和支持,希望武汉快点好起来。
出乎她意料的是,31位战友一致表示,自己已经熟悉了发热门诊的工作流程,知道如何正确做好自身防护去服务病患,坚决要求继续留守岗位。他们说,“我们坚守,能保护更多的姐妹”。
今年1月中旬,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扩大了发热门诊的规模,并从多个学科紧急抽调护士组成护理团队进行增援。1月20日,担任产科党支部宣传委员、工会小组长、教学组长的陈春丽,接到医院护理部电话,考虑抽调她担任发热门诊护理组组长。
每天很晚回家的她,不敢与孩子和亲人视频。懂得女儿心思的母亲,会把她孩子熟睡的样子给陈春丽拍照发过来,让她放心。“春丽,看见你在发朋友圈我就放心了。”2月12日,陈春丽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医院抗击疫情的信息。妈妈发来的信息,又一次戳中了陈春丽的眼窝。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后,她笑着和妈妈视频。她告诉妈妈,自己一切都好,不要担心,一定要保重身体带好孩子。
居民只需扫描楼门入口处张贴的二维码,再通过本人真实手机号完成验证注册,就可获得电子通行证,整个过程非常便捷。但是,为确保扫码人员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居民们扫码前必须先在社区实名登记,提供本人手机号等真实信息并经过社区完成认证,录入系统后台后,才能顺利注册电子通行证。而未在社区实名登记的人员,扫描后会出现“不可通过”的红色界面,无法进楼,以确保楼内环境及居民的安全。
“你家宝宝才8个多月大,需不需要再考虑一下?”电话里,护理部老师关切地询问。“不用考虑,我随时可以!”放下电话5分钟后,陈春丽就出现在了发热门诊,并与医院门诊管理服务部工作人员一起,立即开始对新的发热门诊进行规范布局。在长期驻守发热门诊的感染科陈剑清老师的指导下,新增配的发热门诊护理团队人员迅速掌握了相关院感和防护知识。
另一位接受俄新社采访的米兰人克里斯蒂安娜则注意到,受疫情影响,当地的送货服务也受到了不少影响。“今天(周日)在网上订购了一些食品,但周二才会送到家里。这种事以前从未发生过……通常情况下,我的订单在几小时内就会送到”。
10点负责的领导班组来视察工作,关心我们的工作有什么难处,让我们尽管提出来,会尽快解决。武汉的领导在工作和生活上对我们非常重视,只要能解决的问题就立即解决,效率很高,我们也很感动。更有动力加倍工作了!
我和小瞳是上午班,今天的任务是制定穿脱防护服的流程及隔离通道使用流程并打印成标志,贴在墙上醒目处,方便提示大家防止在工作中出错。我、小瞳、冯琦和赵主任反复讨论最后拟定成形。
陈春丽介绍,采集鼻咽拭子,是发热门诊护理团队风险最高的工作。取标本时,发热患者要取下口罩、头向上扬起,采样管刺激鼻腔时患者还可能会咳嗽打喷嚏,这极大增加了护士暴露感染的风险。这种高危风险,陈春丽她们高峰时每天要冒500多次。
2月5日,武汉市各区接到一个“硬核”任务:三天内完成全部疑似病例的核酸检测。核酸采集的标本主要是咽拭子,这需要采集人员、特别是发热门诊的护理团队经过规范化培训、有丰富的经验,才能高效采集到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武汉加油!我们共协手,希望在前头!我是记录真实生活的小丽。
陈春丽他们勇敢地站到了发热人群中间。人员聚集,就拿着小喇叭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有病人咳嗽、打喷嚏、吐痰,护士就上前传授咳嗽礼仪;病人检查完后,护士提醒他们再戴口罩,消毒双手,避免传染源的二次传播;候诊的患者累了、渴了,护士还为他们准备好凳子和开水……发热门诊护理团队尽一切可能安抚好排队患者的情绪,维持了正常的救治秩序。
陈春丽认为,与新冠病毒这个全新、危险而且狡猾的敌人交手,一定要做到科学防治,要把每一项工作、每一种操作制度化,同时强化监督,这样才能保证不放过一例潜在病患,同时保护好医护自身安全。她带领同事制定了各种预案、流程、制度,同事强化具体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一个多月下来,陈春丽和同事们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
为让31人的发热门诊护理团队都能掌握这一技能并预防感染,陈春丽她们还专门录制采集鼻咽拭子小视频。这一视频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后,受到奋战发热门诊一线的国内护理同行的高度赞誉。
不退,把危险留给自己!这就是党员的初心,这就是护士的天职。在抗疫火线,陈春丽和战友们一道,心中有患者、心中有战友、心中有家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最初的医学誓言,把初心使命展现在疫情防控的战场。
1月28号下午2点左右,一位发烧昏迷的老人被家属推向发热门诊,陈春丽从发热门诊出来时正好在碰到。眼见病人情况危急,她顾不上穿防护服,赶紧和家属一起将老者推到急诊科抢救。陈春丽说,那一刻,好像为了救人啥也顾不上。所幸,她的这次“暴露”,没有招致更大危险。
连续工作到第22天时,她感觉到腰痛、坐骨神经痛,甚至有点不能走路了。瞒着丈夫,陈春丽悄悄去做了个磁共振,幸而情况不是太严重,休息一晚后第二天感觉好一些,也就没再去管它。得知情况后的丈夫赶到医院来看她,却也只能远远地再三叮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