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区川滇黔交界处鸡鸣三省大桥全面建成通车
新华社成都1月21日电(记者胡旭)“鸡鸣三省我家乡,高空飞架便民桥……”21日上午,年届古稀的朱启寿用方言朗诵起自己写的打油诗。眼前,几辆春运包车满载旅客快速通过刚刚建成的鸡鸣三省大桥,两岸以前至少要走两三小时的山路水路,如今缩短到几分钟。
鸡鸣三省大桥位于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乌蒙山区深处,此处渭河与倒流河交汇入赤水河,形成的“Y”字形大峡谷将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分割开来,每个省的扇形区域都是临崖绝壁,属于地理区位上的交通死角。
2月26至29日,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调海东市、黄南州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林草局共同现场办公,实地查勘,全面完成了青海省内28个未定的取弃土场选址工作。西成铁路地质钻探5个勘探点的进场道路已组织当地村民开工建设,所需的30台钻机、省内80名操作人员进场手续西宁市、海东市已办理,人员和设备正在有序进场,西成铁路地质钻探工作全面复工。
“交通条件改善后,我们将重点发展冰脆李、甜橙等特色种产业,让老百姓脱贫有保障、致富有希望。”水潦彝族乡党委干部张伟说,大桥还把鸡鸣三省一带独特的峡谷自然风光和红色旅游资源贯通起来,相互之间合作沟通将更加紧密,大家共同迈向发展新阶段。
项目新建线路自西宁枢纽海东西站引出,经青海省海东市、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与在建成兰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黄胜关站接轨后,共线引入成都枢纽。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鸡鸣三省大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群众长久以来相互隔绝、相望难相通的历史,也在这片传扬军民佳话的红色土地上,吹响了鸡鸣三省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
“大桥长286.4米、宽11.5米,是一座上承式拱桥,两岸滑坡、危岩等不良地质问题突出,修建难度很大。”四川路桥鸡鸣三省大桥项目经理蒋中桥告诉记者,大桥凝聚了周边3省8县12个乡镇群众期盼的目光,历时三年如今终于建成通车,盘活了“死角”。
岔河村村民杨崇茂的家离大桥不远,大姐和二姐分别嫁到河对岸的贵州和云南。“以前一年也见不了几回,现在桥通路畅,想见天天都可以。”杨崇茂说,明年他要把自家种的10亩李子、桃子拉到对面的云南镇雄去卖,肯定会有个好价钱。
日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节假期过后设计单位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钻机等设备无法进场,地质钻探工作难以复工,原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无法按期实施。对此,青海省常务副省长李杰翔对人员和机械设备进场,28个取弃土场选址和制梁场、轨枕场选址等问题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限。
“非常危险,水很深,尤其是到涨水季节,掉下去就没命了。”站在新修的鸡鸣三省大桥上,赵贵忠趴着栏杆远眺,脚下是深谷峭壁,他手指着当年自己摆渡的渡口感叹,“现在好了,过桥安全又方便。”
1935年2月3日至5日,中央红军在此召开了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是长征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红军还在当地名为石厢子的庄子与彝族同胞一起杀猪过年。
下一步,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继续督促设计单位全力推进初步设计钻探工作,加快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工作,争取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早日获得国铁集团批复。并协调项目业主甘青公司尽快完成项目开工前需办理的各类行政许可工作,压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倒排工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完)
“以前下山过河,单边一趟至少要走两三个小时,几代人的脚步把铺路的石板都磨光了。”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村民赵贵忠,一家三代在这里摆渡,他14岁就从父亲手里接过爷爷辈传下来的划船活计,一干就是20多年。